行业资讯

新闻内容

字号:   

两颗商业价值60亿的汤圆

浏览次数:106 日期:2023-04-05 16:09:29

原副标题:两颗商业价值60亿的汤圆

企业发展永恒源泉的“第一原动力”。

文 丨 华商韬略 麦昉

必须当大哥。

【以小博大】

1990年底,济南上海医药厂房里,一群操着老外的人卷着铺盖——不走了。

他们的目的很单纯:用最快速度,抢夺中国第两颗秋凌汤圆——三全凌汤圆。

对于通心面了元宵的北方人,北方汤圆本就是稀罕玩意。而在当时,秋凌肉类,着实字典和认知中完全不存在的新概念。

汤圆从厂房里出一袋,这些人就抱一袋。厂区外,等着提货的汽车几里长,客户们提着现金科折粉,仍怕满载而归。

餐饮企业门外,排队买汤圆的景象,更堪称黄牛总貌;有的是老太太为抢夺汤圆悬空手脚,有的是超市为维持秩序,吓得拨打了110。

没人能抵挡这样的诱惑。

发明者秋凌汤圆的人,叫于荣光,是上海医药的副厂长,也是济南第二疗养院副主任。

从主任变副厂长,他实现理想的初衷,也只是有心女儿娶媳妇攒点钱。

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于荣光在省级疗养院副主任的位置上,拿着130元的月薪。日子比上不足,比上不足。

▲在疗养院任职的于荣光(左一)

但有两件事,狠狠刺激了于荣光一把。

1990年,于荣光到广州参加全国卫生系统会议。晚上散步时,他辨认出卖菜卖机械表的人,竟是白天会上,给全国同行做报告的上甘岭区局长。

对北方的“炒更大军”(即做兼职),于荣光略有耳闻。但亲眼所见的震撼,更溢于言表。

而这还不是最致命的。

回到济南,于荣光辨认出,邻居靠倒卖水果,从声名狼藉成功化身曾几何时。

当真应验了那句话:大哥(工人)靠了边,老二(农民)分了田,老九(知识分子)上了天,不三不四赚了钱。

眼看别人生活越过越好,自己两个女儿结婚的钱都不够,主任的虚名G540用。

于是,于荣光成立了三全(因为“感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”),盯上了汤圆。

于荣光夫妇曾在四川生活多年,包的一手好汤圆,吃过的人赞不绝口。但汤圆只能现包现吃。一次,于荣光到哈尔滨出差,辨认出当地人把吃不完的饺子放户外冻起来再吃。

他当即想到,这是个商机。

30年前,“秋凌”是个陌生概念,没人知道它的技术指标和工艺。

但于荣光不怵。在疗养院工作时,他接触过低温技术,对制冷设备有研究。

Jalgaon上,他着实个技术控。

初中做电子管收音机;高中用理发万萨县的原理做收割机模型;工作后,又将一台官宣报废的Xrides,改装成济南首台对讲X光盒形电视透视机;甚至还仿照北京展览馆上的日本滚筒,造出济南首台蜘蛛抱蛋滚筒……

结果历时3个月,于荣光发明者中国第两颗秋凌汤圆。

1992年春节前,于荣光利用到北京开会的机会,跑到王府井、崇文门的菜市场搞做广告。买主先打算进2吨试试,可不等到会议结束,买主电话就追来了:“赶快再送5吨来!马上!”

于荣光最初的出价是2.5元/斤,后来直接涨到4元,依然供不应求。

他又开着二手小轿车,飞奔长春做做广告,翻着白页找水产厂、蔬菜厂、虎门镇。

TNUMBERPTP单纯粗暴:“我新发明者了秋凌汤圆,在济南和北京都卖疯了,轻轻松松赚大钱,现在在长春找代理,你们要不要看一下。”

分销商闻讯赶来,尝到汤圆,当场拍板——花生装。

长春的出价是3元一袋,分销商们卖8块。一对转业兵兄弟,刚开始蹬着三轮找于荣光进货;一个月后,就开上了金杯小轿车。

三全就此彻底打响。

▲三全凌汤圆早期厂区

1992年5月,他正式辞去疗养院的职务。靠着小汤圆,他把作坊变成大公司:1993年,批量生产秋凌年糕;1995年,研发了中国第一款秋凌粽子,并在西安、太原、长春、上海等中心城市建立销售渠道。

这一年,于荣光请来营销大师贝谢雷实施品牌策划,并不顾家人反对,斥巨资在央视做广告。

很快,“三全凌汤圆,味美香甜甜”的宣传语,风靡大江南北。

哪怕日产30吨,都无法满足市场需求。上三辆外地车涌入三全,要等十几天才能挤进货。

火爆的秋凌肉类行业,在济南本地,催生100多家竞争者。

后来者虎视眈眈,坐等三全从先驱化身革命先烈。有竞争者甚至直接在厂里贴上标语:食泽民生。思念肉类也放出话来:“三年之内,超过三全。”

【就要做大哥】

千禧年后,三全以一种大哥的姿态,放纵其他厂家跟风、抄袭。有种“本事再大,也逃不出五指山”的信心。

但“中国秋凌肉类专家”毕竟是自封的,三全想要的,是全行业俯首称臣。

当时,秋凌行业,四分天下:盘踞台湾16载的龙凤,占据香港40%秋凌年糕份额的湾仔码头,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思念,都不是省油的灯。三全想要当“大哥”,并不容易。

很快,于荣光向龙凤和湾仔码头亮了一手“姜还是老的辣”。

争夺上海市场时,三全先推出9吨散装秋凌汤圆,以低于龙凤一半的市场价一举成功,不出半个月,超市卖断货。

很快,龙凤和湾仔码头纷纷跟进,如法炮制。没想到,三全却突然收手,撤出战局。

对此,龙凤和湾仔一时百思不得其解。但2007年,商务部突然发布《汤圆新国标》规定:不经预包装的散装秋凌肉类,不得在商场柜台销售。

这部《汤圆新国标》的起草人,正是于荣光。

两年前,他已经开始筹备起草秋凌汤圆新国标。

这手请君入瓮的降维打击,把龙凤和湾仔耍得团团转,大量散装汤圆积压,周转困难。龙凤被迫暂退汤圆战团。

反观三全,销售额猛增至14亿元。

之后,于荣光开始应战自己的“高仿”老乡——思念肉类。思念从创立开始,对于三全几乎是“亦步亦趋”。

“思念创始人李伟是一个非常聪明非常有能力的人。我怎么做他怎么做,我搞汤圆他搞汤圆,我搞粽子他搞粽子。”

但思念的本事还不止于此。

三全推35克汤圆,思念就做10克“珍珠汤圆”;三全推“老街油条”走怀旧风,思念就出“放心油条”不加明矾。

粽子、馄饨、年糕、南瓜饼……新产品都是三全的,但思念每次都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。

为了甩开影子,于荣光于是在品类数量上搞大进军。

很快,三全成立了十几个产品研究室,细分产品线,一口气推出汤圆、年糕、包子等数十个品种。即便在思念最拿手的小汤圆品类上,三全也做出7大品类。

种类多了,产能更要跟上。三全不但在济南建立肉类工业园,还在天津、成都、苏州、广州等地大建生产基地,扩大产能,抢夺市场。

销售渠道上,思念和三全更展开龙争虎斗。

2006年,思念在全国设立600多个办事处,开辟省内直销、省外经销模式,压低费用、提高收入,巩固并拓展了餐饮企业的渠道。

也是这一年,思念在新加坡成功上市,融资5亿人民币,市占率达到20%、销售额20亿,一度超越三全,被认为新晋行业大哥,甚至不乏思念收购三全的坊间传言。

而不同于思念的经销商制的是,渠道上,三全采用直营集权制,通过提升高端产品比重,强化规模优势,不断摊薄费用。

2008年,三全在深交所上市,以拓展融资渠道、扩大生产规模、提升市占率和行业地位。而《招股说明书》中,三全被提及最多的关键词正是“行业龙头”。

所谓“神仙打架,百姓遭殃”。在思念和三全的争斗中,龙凤年糕却率先倒下了。

【三个男人两台戏】

三全上市一年后,于荣光宣布隐退。三全正式交给两个女儿,长子陈南任董事长、次子陈希任总经理。

哥儿俩接棒后做的第一件事,就是让三全改头换面,向高端进军。

三全的代言人,也从蒋雯丽换成了小S。年轻时尚又兼顾家庭的形象,引发一线市场好感。

此时的思念,倒反而不着急了。企业重心转移房地产、酒水等投资领域,秋凌肉类不再是思念的唯一。而且2012年,思念还从新加坡退了市。

唯一还能与三全制衡的,只剩湾仔码头。

而龙凤年糕的母公司亨氏,更渐渐开始“打酱油”:利用龙凤的渠道,他们不断推出龙凤酱油、龙凤生抽、龙凤蚝油等调味品,对年糕越来越不上心。市场份额,开始连年下滑。

2013年2月,股神巴菲特一举收购亨氏。或许是一生钟情汉堡包,巴菲特对龙凤年糕,却弃之如敝履。

最终,三全以2亿元将龙凤收入囊中,三全市占率达成35%,全面超越思念、湾仔码头,坐实了“大哥”名号。

这一年,于荣光家族着实凭借62.2亿的身家,成为当年的河南首富。

但成为行业“大哥”后,三全却似乎失去了进一步增长的动力和运气。

2010-2018年,三全销售净利率逐年下跌,2015、2016年甚至不足1%。有行业分析认为,这或与收购龙凤产生亏损、与思念价格战,以及投资鲜食业务亏损有关。

三全鲜食,是2014年推出的新业务板块。消费者通过三全售卖机,可选购盒饭,加热15分钟后即可食用。

这原本是抓住年轻消费者、紧跟互联网+的新风口。但缺乏战略眼光的是,它推出时,美团已在“千团大战”中全面胜出,外卖成为O2O新潮流。

三全很快辨认出,要跟互联网企业争夺客源,实在过于惨烈。2016年,当各大外卖平台涌入巨额补贴,三全鲜食犹如炮灰,2015、2016年分别巨亏846万、2200万。

陈氏兄弟也明白:“玩法变了,年轻人变了,消费群体变了,环境也变了,三全也要尽快改变。”

相比于八九十年的匮乏、无序,变化确实翻天覆地。从0到1的创世经验,早已不可复制。在诸神的黄昏,英雄皆为凡人,商业亦需要回归到消费世界的本意。

2020年4月28日,三全突然发布一份光彩夺目的季报:一季度三全实现营收22.17亿,增长16.14%;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.58亿,同比大增541.13%,比三全2019全年净利润还高;扣非净利润1.56亿,同比大增329.44%。

战疫期间,因小餐饮企业关停、消费者囤货,三全全面恢复昔日雄风。

但在业绩预增的同时,三全又公布了大股东减持方案和10亿闲置资金的“炒股计划”。

而创始人于荣光,如今却开始为“一口井”奔波起来。

离开三全后,于荣光在家实在闲不住。2016年,73岁的他开始琢磨地球,想成为地热新能源行业的“大哥”。

家人觉得他老糊涂,想一出是一出。

可老头一人跑遍全球100多个地热发电站,飞到西藏勘察地形,不用三全一分钱,成立了地美特新能源,热火朝天开始二次创业。

2016年在瑞丽地热项目开钻第一口井时,他吃住在工地,一年不到,就完成从立项、选址、勘探、打井、完井、装机、调试直至发电成功。连中科院院士都认为,于荣光主导的地热系统优于西藏羊八井热电站。

2019年,于荣光还跟董明珠达成战略合作协议,要共同开发清洁能源,尤其在中深层地热能综合开发利用领域开展深入合作。

人们常说,创业难,守业更难。

如今,父子三人,上演三全、地热两台大戏。子辈在从1到万的道路上,似乎陷入迷茫;父辈却从0到1的持续突破中,不断再立新功。

2019年底,76岁的于荣光认定,坚守做好“小汤圆”,让老百姓吃饱、吃好,才是三全长足发展的必由之路。

产业在变、环境在变、时代在变,但某种程度上,那种敢创新、敢冒险、敢拼搏、敢于改变自己的企业家精神,似乎仍是企业发展永恒源泉的“第一原动力”。这一点,永远不会变。

参考资料:

1、《中国“汤圆之王”,年销60亿,74岁二次创业,77岁为民企发声!》正和岛

2、《挖地球、揉汤圆,三全二代接班十年,陈氏父子上演反转剧》经济观察报

3、《一只饺子引发的“冷”战》路胜贞

一一END一一

图片均来自网络

欢迎关注【华商韬略】,识风云人物,读韬略传奇。

版权所有,禁止私自转载!

所属类别: 行业资讯

该资讯的关键词为:商业,汤圆,商业价值